工程分类
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联系人:
电话:0511-88791451
手机:13951280541
邮箱:jfchen@ujs.edu.cn
地址:镇江市学府路80号
最新文章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文章玻璃的电熔化与电加热-前言
作者介绍:陈金方,1963年1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副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专业委员会窑炉专家。1985年7月上海建材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玻璃专业毕业。1985年7月至1990年8月扬州玻璃厂技术科工作。1993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在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玻璃电熔化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设计了包括南非比勒陀利亚星光灯泡有限公司日产7吨的全电熔玻璃窑炉在内的电加热料道、电助熔窑炉、全电熔窑炉等数十多条生产线。作者通讯地址:镇江市丹徒路301号,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邮政编码:212013,作者联系电话:0511—8791451, 013951280541。作者网址:http://www.cjfglass.com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针对中国国情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关于玻璃电熔化与电加热方面的参考书。该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书中介绍了玻璃电熔基础;全电熔玻璃窑;火焰池窑的电助熔加热技术;供料道的电加热;玻璃电熔窑的设计单位与配套材料厂家等。书中还介绍了上百例全电熔窑、火焰池窑的电助熔加热、供料道的电加热的典型实例。本书可供玻璃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
序 凭藉着高温下离子能导电的特性,使人类找到一种新的能源来熔化玻璃,也就是说,使“用电”来熔化玻璃成为可能。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玻璃电熔突出的优越性使它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半数以上的玻璃熔窑已采用了电熔,并且在新的21世纪内人们一致公认电熔技术是玻璃熔制技术主要的改革方向之一。 我国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核电,这些都能给我们提供大量廉价的电能,也即给玻璃电熔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火焰熔窑已不能适应,而电熔窑在这方面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而,从我国国情出发,玻璃电熔窑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宏图中,对玻璃工业来说,玻璃电熔是一个主要的内容,为了迎接玻璃电熔将被广泛采用的热潮,必须作好技术准备和人员准备,更重要的是资料准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者正是为了供给“粮草”而编写这本书的。 为了上述目的,本书的编写遵循“实用和实际”的原则,具体说,既结合实际情况又注重实用,在实用原则下尽量联系实际。本书作者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较广泛的知识面,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能为我国玻璃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孙承绪 二000年九月 玻璃在高温时是一种电导体。熔融玻璃液含有碱金属钠、钾离子,它具有导电性能。当电流通过时,会产生焦耳热,若热量足够大,则可以用来熔化玻璃,这就是所谓“玻璃电熔”。 1902年,沃尔克(Voelker)获准了一个基本专利,其内容是利用电流通过玻璃配合料产生的热来熔化玻璃。随着熔窑设计和电极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这种电熔方法得到广泛应用。1920~1925年,挪威的雷德(Raeder)使用石墨电极,成功地实现了玻璃的全电熔。1925年,瑞典的科尼利矶斯(Corneljus)用这种电熔窑生产琥珀色玻璃和绿色玻璃。该电熔窑采用薄层加料法,配合料浮在玻璃液表面。在电熔窑投产时,配以临时性的炉盖,当玻璃液位盖过电极,便撤去炉盖。所用的电极是大铁块,由于铁电极使玻璃着色,所以这种熔窑只能用于熔化有色玻璃,效果颇好。当时可达到1.40kWh/kg玻璃,所以这种作业在电能价格低的地区是可行的。这种电熔窑有些一直运行到最近几年。弗格森(Ferguson)在1932~1940年这一时期,采用“T”形电熔窑积极从事电熔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波来耳 (Borel)在电熔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展工作,旨在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波来耳的工作获得了成功,并由法国·圣哥本 (St.Gobain)公司加以推广,该公司还对电助熔做了实际的工作。 二战以后人们开始对钼电极感兴趣,佩恩伯瑟(Penberthy)设计的电极系统使用钼棒,1952年玻璃工业开始广泛用于电助熔和全电熔。另一种是英国的格耳(Gell)和汉恩(Hann)于1956年提出的板状钼电极。 近20年来,玻璃电熔获得迅速推广。美国的瓶罐玻璃熔窑大约一半配备有电助熔,并且仍在不断增大,从早期的300kW增大到目前的800~1500kW。发展趋势仍未停止,现已有了超级电助熔。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00座全电熔窑,规模从4t/d至120t/d。每年都要增加若干座,其规模在电助熔和全电熔这两个方面都在扩展。 近20年来,一种新概念即“混合熔化”,已日益受到重视。这种概念是:先在熔融的配合料内部通电加热生产大约一半产量的玻璃,再在配合料上方用燃料加热生产另一半产量的玻璃。其目的是要降低每吨玻璃所需热量的总成本,与此同时仍保持如电熔窑玻璃那样的质量。 另一项主要的新发展是用电熔窑熔化铅晶质玻璃,供机器和手工生产高级餐具使用。大约在1964年棒状氧化锡电极投入工业应用,而且为这种电极发明了性能良好的电接触系统,为铅玻璃电熔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近20年来的第三项发展,是推广了电加热料道。 第四项新发展是采用了“微型电熔窑”,用来生产优质玻璃,其熔化量可低到10kg/h。 近20年来的第五项发展,是日益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从这方面来讲,电熔工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电熔方法有许多突出的优点,热效率可以高达80%~85%,节省能源,没有污染,消除公害,改善劳动条件。熔制出的玻璃液成分均匀,产品质量高。生产过程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因此,在国外玻璃电熔得到迅速的推广。 发达国家,玻璃电熔化已广泛应用于光学玻璃、硼硅酸盐玻璃、铅玻璃、氟化物玻璃、瓶罐玻璃以及纤维玻璃的生产,其工艺已趋成熟。 据鲁塞尔·布艾曼(Russel Burman)1979年估计,世界上将近半数的玻璃熔窑都将采用电熔技术。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玻璃纤维行业从研究池窑拉丝和代铂炉开始研究电熔工艺,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程。目前在制造平板玻璃、特种仪器玻璃、器皿玻璃的火焰池窑中采用电助熔,耗电量不多,但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改善劳动条件诸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发展前途广阔。预计在今后几十年内许多火焰池窑将广泛采用电助熔。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全电熔工艺的应用也会逐年增加。 玻璃电熔与传统的火焰加热熔融炉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由于利用玻璃液直接作为焦耳热效应的导电体,所以玻璃电熔化的热效率远高于火焰熔融炉。日出料量60t以上的玻璃电熔窑的热效率大于80%。另外,电熔窑的炉型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控制平稳且易操作,并减少了原料中某些昂贵氧化物的飞散与挥发,降低噪声和改善环境污染,稳定熔化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是燃料炉难以比拟的。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加上新建的核电站,为玻璃电熔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能源基础。因此玻璃电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讲述了玻璃电熔的基础知识,包括玻璃的导电行为,电极、供电与控制,电熔设备的电源选择、耐火材料等内容。 第二篇讲述了全电熔玻璃窑的基础理论、设计要点、烤窑方法、运行的注意事项等。对熔制钠钙玻璃、铅晶质玻璃、硼硅酸盐玻璃、氟化物玻璃、有色玻璃、玻璃纤维、瓷釉、电热坩埚窑、电熔日池窑、小型热顶电熔窑等10类典型的电熔窑进行了分类讲解(其中包括一些特种玻璃的小型电熔窑,汇编了已运行38座电熔窑的详细资料,几乎包括了所有品种的玻璃和所有类型的电熔窑)。 第三篇讲述了火焰池窑的电助熔的设计、电极排列、功率分布、操作要点。对硼硅酸盐玻璃、铅玻璃、有色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球等池窑的电助熔进行了分类讲解。 第四篇讲述了料道电加热的基础理论、设计和操作要点。对硅碳棒、硅钼棒辐射电加热料道、通路的电加热、板状和棒状钼电极电加热料道、氧化锡电极电加热料道、混合式电加热料道、热套法电加热料道、料盆的电加热八类典型的电加热料道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汇编了已运行的28条料道的详细资料(几乎包括所有的玻璃品种)。 本书可供玻璃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 作者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杂志,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论文、论著,结合本人十多年来设计的数十条电熔窑(含电加热料道)的经验,编辑成书。对被引用材料的杂志社、论著和论文的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和玻璃电熔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著名的玻璃窑炉专家孙承绪教授的精心指导,干大川教授对部分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的妻子余亦乐女士帮助打印了部分书稿,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此页网址为:
相关文章